|
二
《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文章之所以能引起群眾歡欣,不無道理。近年來,強制性的普職分流政策確實帶來了很多問題,學校、學生、家長和學者等各類群體均期盼著能夠改變這一政策,有效解決因強制普職分流帶來的問題。
首先,強制分流造成中職學校學位供給不足,導致部分學生失學。
一般情況下,一個縣只有1-2所公辦中職學校,可供給的學位數量有限。由于普職分流政策推動速度較快,很多地區已經按照五比五的比例進行分流了,但是縣政府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導致一些地區公辦中職的學位數不夠,無法完全解決分流學生的就學問題。
一些學生會選擇到外地公辦中職就讀,一些學生會選擇到私立職校就讀,但是到外地公辦中職或私立中職就讀的成本都比較高,有的私立中職學費高達上萬元。我的一個表弟,2018年沒有考上高中,但是本地的職校教學質量不佳,表叔就將表弟送到外省的一所著名私立職校就讀,每年學費高達13000元。而那些沒有獲得本地公辦學校學位,又無法承擔高額成本的學生就會選擇中斷學業。
據我們調研了解,湖南省某縣只有1所公辦學校,2021年招收了1763名學生,當地有3所民辦中職學校因收費過高、技術不硬導致學生寥寥,大約有1000名學生失學;河南省某縣2021年應分流的學生約7000人,但當地職校學位不足,公辦中職學校只招收了2100多人。
其次,強制將中考后50%的學生分到中職,強化了學校的后進特征,導致學生管理困難。
隨著普職分流在全國各地推廣開來,各地區紛紛要求普職比達到5:5,按照中考成績劃定分流線,中考成績位于后50%的學生不能就讀普通高中,只能去讀中職學校。
強制分流形成事實上的分層,即職校學生普遍認為自己是后進生,不斷強化“后進”的身份特征,逐漸形成學習成績差、厭學情緒重、行為習慣差的集體特征和集體認知,并逐步墮化自身的行為。

由于縣城中職學校的學生學業壓力輕,晚自習放學早,周末也有假期,這些后進生聚集到中職學校,又擁有較多的自由時間,彼此相互影響,很難安心學習,有些學生還會違規違紀。
我們在中職調研發現,學生普遍不愛學習、愛玩手機,女孩子涂脂抹粉、穿奇裝異服,男孩子上課不進教室,三五成群在校園里閑逛;即使留在教室,也是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聊天、吃零食,下課后則會抽煙、喝酒、打架。此外,中職學校學生談戀愛的比例也比較高,老師很難對他們進行有效管理。
雖然部分職業學校為了加強學生校園管理,專門聘請了生活教官負責管教學生,但是生活教官在管教過程中若出現失當行為也易引起矛盾。因此,中職學校的學生管理負擔重,安全管理壓力大。
再次,教師隊伍不專業,教育資源匱乏,在教學上面臨兩難,隱性輟教問題突出。
我國縣域中職學校的教師多非科班出身,大量教師是從中小學轉崗而來,沒有專業的職業教育經驗。他們在教學中面臨著兩個兩難困境:
一是理論知識講解上的兩難。
由于學生的基礎薄弱,老師不能講難度太大的知識,如果難度太大,學生聽不懂,但又不能每天講解粗淺的知識,否則學生學不到東西,上課得不到認可。簡言之,老師想提高難度學生接受不了,不提高難度學生又學不到知識。

二是實踐操作指導上的兩難。
由于大多數中職學校所處的縣城產業集聚度不高,缺乏校企之間的深度互動和融合,學校缺乏實操條件和實操氛圍,雖然國家為縣城中職學校投入了實訓設備,但是學生實操的強度同樣很低,很難學到系統有用的知識。
中職學生在學校不想學、學不會或學不到知識、能力和技術,以至于中職學生極其容易流失。貴州一所中職學校的汽修班,高一時40多人,高二時30多人,高三就只剩下20多人了;廣西一所中職學校全校3600人,除去高三實習學生外,實際在校生僅1000人,學校也分不清哪些學生是流失了的,哪些是還會偶爾來上學的。而學生流失,又會進一步打擊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對于中職學校的老師而言,他們在學校的主要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知識和技術,而是看管好他們不出事,這種工作性質和工作狀態讓中職教師感到挫敗,由此出現了教師“隱性輟教”的現象,比如廣西某中職學校大約有30%的老師隱性輟教。
最后,學生基礎差,學校管理松散,學生培養質量得不到保障,無法適應產業升級的職業人才需求。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已經開始逐步實行“機器換人”和建立黑燈工廠,智能制造的大力推行意味著我國職業人才的培養也要相應地進行轉型升級,培養出知識密集型、技能密集型并具有終生學習能力的現代產業工人。然而,我國中職學校卻無法培養出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現代產業工人。

成都某職業中學電子專業電汽控制實訓室學生在訓練(資料圖/新華社)
中職學校的學生有兩方面的特性使得他們無法適應產業發展的變化:
一是中職學生初中理論基礎差、底子薄,缺乏學習系統知識和操作復雜機器的基礎和能力,也難以習得終生學習的習慣,比如很多中職生不會基本的數學運算,不懂簡單的光電原理。
二是中職學生缺乏學習壓力,他們本身在初中時期就處于邊緣狀態,任由自生自滅,在進入職校之后,學校對他們只是底線要求,沒有排名,沒有競爭,缺乏嚴格考核和競爭激勵的學習生活,使得他們在職校的學習沒有壓力,缺乏積極上進和學習技能知識的主動性。
然而,智能制造時代所需要的現代產業工人,必須要擁有專業而系統的知識儲備,同時具有精湛的技術能力,才能勝任現代工廠的需求。顯然,我國中職學校的學生培養狀況和培養要求,與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嚴重不符。
從政策設計的角度來看,推動普職分流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將初中生分流以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但是政策推進的結果卻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及其家長的焦慮情緒。
原因在于,我國中職學校的辦學水平低,學生得不到有效培養,畢業的學生就業狀況不理想,且在強制分流之后,中職學校后進生的規模變大,學生入讀之后受到負面影響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因此,絕大部分家長不愿意將子女送到中職學校就讀。
這一代年輕家長普遍接受過初高中及其以上教育,深知教育對于勞動力素質提升和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普遍希望子女能夠讀高中、考大學。為了避免自家孩子在中考中落入后50%,家長們提前采取各種方式推動子女進行教育競爭。
比如,在中小學階段加大對子女培訓的力度,雖然國家實行了嚴格的“雙減”政策,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長采取隱蔽的方式為子女補課;還有的家長會強化對子女的陪讀,很多地區的陪讀已經從高中陪讀轉向了中小學陪讀。甚至還出現了中考移民,將子女從中考競爭激烈的地區移民到對于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地區,比如從省城移民到周邊地市縣。
|
|